有許多本質的區別,其中最突出的是戰場結構具有多維復合的特點
2012-10-25
高“能見度”——透明的戰場。在高技術條件下,水下至太空布滿了各種偵察平臺,光、電、磁、聲等多種手段并用,超視距偵察、全時辰偵察、全天候偵察、揭偽裝偵察等并行,構成了偵察、監視與預警的“天羅地網”。一顆偵察衛星的觀察面積是飛機的幾萬倍,遠程搜索雷達的作用距離達4800公里,微光夜視儀可將夜間景物亮度提高10萬倍,手持熱像儀能探測到密林中60米深處的人員、車輛和地下1米深度的目標。當一個飛行目標在300米以上高度飛行時,可能受到800—1600部雷達的照射,雷達信號密度高達每秒120萬個脈沖。可以說,任何重大軍事行動和戰場目標,都難以逃脫它們的“眼睛”。
全縱深綜合火力突擊——被同時覆蓋的戰場。現代軍隊擁有多種強大的火力突擊手段,形成了陸海空天一體、高中低結合、遠中近銜接、“軟硬”兩手兼備的綜合打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間、空間、天候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可在一定時間內對作戰空間的全正面、全高度、全縱深實施同時打擊,從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開拓戰場空間的能力。例如,美軍戰術攻擊縱深已達60公里,戰役攻擊縱深已達700公里,戰略攻擊縱深則達1000公里以上。綜合火力突擊可將縱深突擊與同時突擊合為一體,打亂和破壞敵之作戰節奏,動搖敵各級作戰體系,使敵喪失攻防作戰的整體能力。
頻繁的高速機動——非線式的戰場。未來作戰,機動的內涵有了新的延伸:機動不僅作為一種運動方式,而且被當作一種主要戰法;機動的最大特征是進攻性,首要原則是避強擊弱;在作戰雙方都擁有高速機動能力的情況下,強調通過改變利用信息的方式,來提高對戰場情況的反應速度,使自己比敵人行動得更快;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機動與火力、突擊的結合,在決定性的時間和地點集中作戰效能,攻占“決定點”,打擊敵重心;在己方實施有利機動的同時,重視制止和破壞敵之機動,不讓敵人享有行動的自由……機動的這一系列變化,使戰場沒有明顯的前后方之分,線式、梯次的戰場結構將逐步萎縮,整個戰場呈現出一種不規則的非線性狀態。
非接觸精確打擊——“無遮蔽”的戰場。戰場透明度的增大,極大地提高了作戰的精度和準確性,一個連的控制范圍可達200公里,航空母艦的控制范圍可達2000公里,而部署在外層空間的高科技裝備其作用距離則可達幾萬公里。它使歷代軍人夢寐以求的“發現即摧毀”成為現實,戰場全縱深幾乎不存在打擊不到的地區和目標。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可使己方在不與敵直接接觸的狀態下,以各種間接火力殺傷敵人。
軟硬兼施的信息戰——無形的戰場。信息戰開辟了繼陸、海、空戰場之后的第四維戰場。“軟殺傷”、“硬摧毀”與“隱身術”緊密結合的信息戰,滲透于現代作戰的各個方面,貫穿于作戰的全過程。制信息權已成為取得制空、制海、制陸、制天權的首要前提。信息戰模糊了“交戰開始”的界限,是現代戰場上的無形力量,誰要是在信息戰中失利,誰就會變成“瞎子”、“聾子”,手中的武器就會失靈,從而導致戰斗、戰役乃至戰略全局的被動。
陸海空天一體作戰——全維的戰場。未來戰場將呈現“一體”、“聯合” 、“全維”等特點。強大的信息網絡,可使作戰信息在各個作戰單元間以近實時的速度傳遞,軍隊捕捉和利用戰機的能力顯著提高,各作戰方向、各作戰領域和各軍兵種的作戰行動,以空前的程度形成為一個整體。各軍兵種的作戰空間互相交織,陸海空天戰場互相協調,作戰、支援、保障的結合更加緊密,從而達成了在時間、空間、目的和資源等方面實施充分聯合的作戰。在這種全維戰場上,諸軍種聯合作戰所產生的威力,遠遠超過了各個單一軍種威力的總和。
多元化對抗——泛化的戰場。龐大的信息網絡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正在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隨著網絡系統的廣泛普及,使傳統的對抗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網絡黑客”的攻擊或者計算機病毒的感染所達到的效果甚至比一支相當規模的軍隊通過艱難拼殺所取得的戰果還要大,而前者的代價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伴隨著多種攻擊手段的運用,對抗方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使現代戰場更加開放,形成了一個泛化的、包容多種力量和多種對抗方式的戰場。
最新資訊